这几天看新版三国,感触很深。刘备有卧龙凤雏,五虎上将。曹操挟天子令诸侯。孙权在江东三代基业 若是曹操得了卧龙凤雏,刘备与孙权还能与曹操三分天下吗?

“卧龙凤雏”得其一就可得天下,可为什么刘备却没能得到天下?~

《三国演义》中,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都是顶尖谋士,“得其一可得天下”,那么为什么刘备同时得到了他们两个人,最终还是没能统一天下呢?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。

诸葛亮在出山之前,一篇《隆中对》已定天下三分,其战略思想和眼光都是无可置疑的,但是,诸葛亮在具体实施方面略有欠缺,在具体指挥战役时,也太过保守,比如祁山之战。
而庞统则是一个战术大师,在指挥战役和执行力方面都是一流的,只可惜他死得太早,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才能,否则,他的能力和诸葛亮可以互补,刘备也不至于那么惨。

诸葛亮刚投奔刘备时,刘备曾说过他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,两人如胶似漆,可到后来,诸葛亮在刘备军事集团中显露出自己的实力之后,所谓功高震主,刘备就开始对他有所提防了。
因此,后期刘备对诸葛亮是渐渐疏远的,对诸葛亮的很多意见也有所保留,比如他不顾诸葛亮的劝阻,发动夷陵之战,就最终成为败亡的导火索。
除此之外,刘备得到这二人的时机也不太好。当时,曹魏已占天下之七分,帐下谋臣虎将如云,孙权也雄踞江东,手下有四大都督、十二虎臣。谋略虽然重要,但硬实力更重要,刘备作为实力最弱的一方,想要统一天下,本来就有非常大的难度。

最重要的是,蜀汉的发展并没有按照《隆中对》的政策指导进行,关羽私自伐魏,导致战略要地荆州丢失,刘备又为了报仇发动夷陵之战,都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,这也是诸葛亮无法控制的。
法正、关羽死后,蜀汉开始走向下坡路,而等到刘巴和刘备死后,诸葛亮已经是独木难支,最终也累死了。

假如曹操得了卧龙和凤雏,自然就不可能会有“三分天下”了。谈及中国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百年,当然就是烽火连年,动荡不息的三国时期了。汉末三国,人才辈出,猛将,谋士数之不尽,堪称“浪花淘尽英雄”。
其中卧龙诸葛亮,和凤雏庞统,更是佼佼者之一。他们都是算无遗策,神机妙算的天才军师。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向刘备推荐过庞统,诸葛亮之才,说他们“两人得一,可安天下”。

刘备正是依仗着诸葛亮的匡扶,才从一穷二白的“低谷期”,一飞冲天,成就了自己三分天下,进位汉中王的“巅峰时期”。可以说,诸葛亮的出山,象征着三国时代的转折。我们不妨大胆的猜想一下:假如是曹操得到了卧龙凤雏,故事的走向会如何呢?
首先很多人可能会对他们在曹营的境遇产生疑问。很多人都觉得,曹操麾下人才济济,庞统,诸葛亮很可能会被埋没,小编觉得这样的说法是很不靠谱的。

这么认为的人,很显然是低估了曹操的眼光和魄力。要知道,曹操“慧眼识英”的能力排在三国的前列,也是一名倡导“唯才是举”的君主。
当年庞统因为相貌丑陋,在刘备,孙权那里都不受待见,唯独到了曹操那,后者对他“礼敬有加”,可见曹操的爱才之心和求贤之意。他怎么可能会无法发现诸葛亮,庞统两人的闪光点呢?

假如诸葛亮被曹操收入麾下,那么刘备则彻底失去了崛起的可能;尽管赤壁之战仍然有可能打响,孙刘联军还是有可能成立,但是“此消彼长”之下,结果肯定就会颠倒过来了。
没有庞统的“连环计”,曹操也不可能犯下那么大的错误。到时候,卧龙凤雏合力,曹操赤壁战胜之后,很可能直接扫平天下,成立帝业。

撇开正史不看,就《三国演义》这部小说来说:
刘备:没听诸葛亮的话。记得三顾茅庐时,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大致是这么说的:联合东吴,待北方(指曹魏)有变,出两路兵,荆州一路北上取襄、宛,汉中一路出祁山取长安,这样才能灭曹魏光复汉室。但实际刘备是怎么做的?首先是北方没变;其次孙权要和关羽做儿女亲家,关羽不肯也不婉转回绝,尽然说:“虎女安嫁犬子?”这句话成为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的导火索;再者,西蜀汉中那一路根本就没动静,士兵都在屯田操练——以上诸多情况都不满足的条件下关羽就迫不及待要去打襄阳了,其失败的结局是必然的。关羽要打襄阳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可能没经过刘备的审批的,至于刘备为什么会同意关羽这次军事行动不得而知,但这样鲁莽的军事行动绝对与诸葛亮的经营谋划背道而驰。因为关羽的这次失败导致蜀汉失去了荆州这块战略重地,西蜀是易守难攻之地,只可偏安一方却永远得失去了统一中国光复汉室的机会。

曹操:个人觉得曹魏没能统一是最可惜的。“奉天子而领不臣”的政治路线使其获得了正义之师的旗帜与极高的威望;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使得曹操手下人才济济;人口问题上采取的典农制度安顿了大量的流民成为重要的生产力;加上曹操本身的英雄气概与独特的个人魅力——可能这些东西在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里都出了那么点偏差,但魏国的强盛终究与曹操的英明领导是密不可分的。究其失败原因,我认为有三:
其一,赤壁惨败。北方军队不善水战,若不能速战,则当从长计议。况且是曹军的强势入侵间接促成了孙刘联盟,若按兵不动,孙权也未必会看得上当时尚需寄人篱下的刘备集团。谁知曹操却把那号称80万的大军屯在那里,干耗粮草、延误战机不说,那么多人挤那么块地方,天气又那么热,必然军队里就有人染上了疫病,当时医疗又不发达,很快疫病就蔓延开了,试想一支感染了疫病的军队又有什么战斗力呢。
其二:惨无人道。演义里有这么一段描写,是说曹操赤壁战败后往乌林小路走,结果当夜下大雨小路泥泞不可行,曹操大怒说军旅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岂有不可行之理,结果就叫些残弱士卒取砍柴铺路,那得要多少木柴要多久才能铺成,搞不好路还没成后面公瑾杀到就玩完了,其实曹操早就打好如意算盘了,他就是要那些残弱士卒铺路,反正也没什么用了就最后拿来做点贡献,待他们砍了柴去铺路就直接骑马踏过去,人肉和着泥巴、木柴成了一条路,后面的步兵就踩这人肉马路是在惨不忍睹。相比大难临头仍对新野百姓不离不弃的刘备,曹操在笼络人心表面功夫上是远远比不过“摔阿斗”的刘备的。
其三:政治路线未能贯彻始终。前面说的曹操实施“奉天子而令不臣”的政治路线是曹操的立身之本,其实曹操手下很多的人才都是因为这个政治抱负才投到曹操手下的,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荀彧,荀彧一心想着帮曹操光复汉室,“奉天子而令不臣”的政治路线就是他一手为曹操谋划的,年轻时的曹操是很赏识荀彧且两人是志同道合的。但人的权利欲是会随着年龄和地位的上升而增长的,老年的曹操早已功高盖主开始谋划着想自己当皇帝了,荀彧却公然反对:献帝要封曹操为魏王,荀彧马上站出来说“皇城所在千里之内不能封王”,曹操当时就怒了,回去派人给荀彧送了一食品盒,荀彧打开一看是空的,于是就很识相的自杀了。荀彧的命运其实恰好映射了曹操集团的命运,做人怎能舍弃立身之本?两者下场的区别只在于荀彧是为贯彻自己的理念而死,而曹魏却因舍弃理念而亡。
孙权:孙吴基本是亡在内耗上。
孙权其实算是个不错的领导了,如果说孙坚和孙策是打江山的人才,那么孙权就是治国的人才,兼江东子弟多才俊,东吴历代的水军都督各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将——周瑜、鲁肃、吕蒙、陆逊、陆抗,演义里周瑜死得很窝囊——被诸葛亮气死;吕蒙死的很冤,被关公附体后七窍流血死的,这哥们死前还和黄健翔一样激动得大叫;这两个虽然死得不太好看,但好歹还是死于强敌之下,但相比陆逊、陆抗父子也算是死得其所了——陆逊因不堪忍受吴国内部的权利斗争忧郁而亡;陆抗是因为他的劲敌晋朝名将羊祜英雄惜英雄,在陆抗生病时派人给他送特效药,结果被认为是吃里爬外,含冤而终。
由此看来,要统一天下还得向司马家看齐,古人说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孙权只做到修身,却未能齐家,导致内部力量无故耗损乃至损失人力物力,是其失败的主因。

怎么说呢?刘备,曹操以及孙权他们三人都是英雄人物,都同处于一个时代大背景下,以至于三足鼎立。在三人之中,刘备和他的祖宗刘邦一样是个腹黑高手。曹操是奸雄,很自负的一个。孙权虽然也是一位英雄人物,但是耳根相对于三人软了些。有人说刘备的耳根更软,其实他是哑巴吃饺子——心里有数。再加上三方各自的势力,以及很多种因素导致不能统一天下。(我认为原因是三方的当权者安于现态了。如果曹操不死,这个人可能统一天下!)
至于他们的后继者,就不是什么英雄人物了。以至于三国之间长久的战争以及各自的矛盾,最后被司马家给取代了。
但是司马也没什么英杰,以至于也是国祚不长。

所谓卧龙凤雏都是二流人才包装自己的一种手段。一流人才混刘备那里有点屈才啊,谁愿意直接进二流公司打工

刘备空有卧龙 凤雏,他一心要走仁义的路线 整的是束手束脚呀!儿子有不争气只有称霸一方的能力
孙权守城有余 进取不足 再有和蜀国的关系一直没有处理好过。
曹操兵败赤壁后他就能感到他是看不到统一的一天了 所以让回去后就以休养生息的办法为以后筹谋。

所以他们三人都没统一天下

时也,命也。历史问题不必深究。我们后人所解释的一切都是马后炮。

古人有云 :天时 地利 人和

相关评论:


上一篇:
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