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,请对其做一下简要介绍? 笔墨纸砚的简略介绍

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,被称为什么?~

笔墨纸砚是中国独特文书工具,被称为文房四宝,是文人比较看重的写作工具。

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,即文房四宝。笔、墨、纸、砚之名,起源于南北朝时期。历史上,“笔、墨、纸、砚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。在南唐时,“笔、墨、纸、砚”特指宣城诸葛笔、徽州李廷圭墨、澄心堂纸,徽州婺源龙尾砚。
自宋朝以来“笔墨纸砚”则特指宣笔(安徽宣城)、徽墨(安徽徽州歙县)、宣纸(安徽宣城泾县)、歙砚(安徽徽州歙县)、洮砚(甘肃卓尼县)、端砚(广东肇庆,古称端州),元代以后湖笔(浙江湖州)渐兴,宣笔渐衰,改革开放后,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。
作为文房四宝的故乡的安徽宣城,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和饮誉世界的“中国文房四宝之乡”,所产的宣纸(泾县)、宣笔(泾县/旌德)、徽墨(绩溪/旌德)、宣砚(旌德)举世闻名,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。

扩展资料


1、毛笔的由来

传说,我们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。公元前223年,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,双方打得非常激烈,战争拖了很长时间。
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,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。那时,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,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,书写速度很慢。蒙恬虽是个武将,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。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,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。
那种笔硬硬的,墨水蘸少了,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,墨水蘸多了,直往下滴,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。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,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,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。
战争的间隙中,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。有一天,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。由于打到的兔子多,拎在手里沉沉的,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,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。蒙恬见了,心中不由一动:“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,不是更好吗?”
回到营房之后,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,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,试着用它来写字,可是兔毛油光光的,不吸墨水,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,不像样子。蒙恬又试了几次,还是不行,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。一气之下,他把那支“兔毛笔”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。
蒙恬并不甘心失败,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。几天过去了,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。这一天,他走出营房,想透透新鲜空气。走过山石坑时,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“兔毛笔”。蒙恬将它捡了起来,用手指捏了捏兔毛,发现兔毛湿源源的,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。
蒙恬大受启发,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,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“听话”,吸足了墨汁,写起字来非常流畅,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。
原来,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,经碱性水的浸泡,兔毛变得柔顺起来。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,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“幸”字上加了个“竹”字头,把它叫做“笨”(今日简写作“笔”)。
2、墨的由来

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,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。史前的彩陶纹饰、商周的甲骨文、竹木简牍、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。文献记载,古代的墨刑(黥面)、墨绳(木工所用)、墨龟(占卜)也均曾用墨。
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,至汉代,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。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,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,后来用模制,墨质坚实。
据东汉应劭《汉官仪》记载:“尚书令、仆、丞、郎,月赐愉麋大墨一枚,愉麋小墨一枚。”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,靠近终南山,其山古松甚多,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,极为有名。
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,其中还要经过入胶、和剂、蒸杵等多道工序,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。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,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。
墨之造型大致有方、长方、圆、椭圆、不规则形等。墨模一般是由正、背、上、下、左、右六块组成,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。
内置墨剂,合紧锤砸成品。款识大多刻于侧面,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,容易更换。墨的外表形式多样,可分本色墨、漆衣墨、漱金墨、漆边墨。

3、纸的由来

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。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, 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,焕发着独有的光彩。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。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人们是采用什幺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。
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, 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,遇事打个结,事毕解去。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,所谓"甲骨文"。在青铜产生以后,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,即"金文"或"钟鼎文"。再后,将字写在用竹、木削成的片上,称"竹木简",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"牍"。
同时,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。先秦以前,除以上记事材料外,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,比如著名的"石鼓文"。一般人们皆知,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。但考古发掘,却对此提出了疑问。这些古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。
从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,可以分别排列为: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,西汉中期的灞桥纸、悬泉纸、马圈湾纸、居延纸,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。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,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,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。
西汉初年,政治稳定,思想文化十分活跃,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,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。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,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。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,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。
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,使得书写工具得以普及,也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作出卓越的贡献。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,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,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。

4、砚的由来

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,及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,其中有一方石砚,砚有盖,砚面微凹,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,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。很显然,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。
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,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。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幺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,即取消磨杵或研石,而接近于砚呢?要直到两汉时期。
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,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,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。如此看来,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,才逐渐消隐,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,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笔墨纸砚

文房四宝

徽 墨

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、歙县、绩溪等地。距今已有千年历史。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,渗入20多种其他原料,精制而成。成品具有色泽黑润、坚而有光、入纸不晕、经久不褪、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,宜书宜画。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、桐油烟、特级松烟等。

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。创制人是奚超、奚廷父子。唐中叶至唐未,由于藩镇之乱,连年征战,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,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(今易县)南迁,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、新安之妙所吸引,遂定居歙州。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,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,又改进了捣松、和胶等技术,终于创制出“丰肌腻理,光泽如漆”,经久不褪,香味浓郁的佳墨。南唐后主李煜,雅爱书法绘事,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,井赐给“国姓”的奖励。于是,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。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。宋宣和年间,就出现了“黄金易得,李墨难求”的局面。

宋时,随着制里亚的繁荣,形成了“徽人家传户习”以及“新安人例工制墨”的盛况。黟县的张遇、黄山的沈桂、歙州的潘谷、新安的吴滋,等等,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。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,以制“供御墨”闻名于世,其“龙香剂”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;沈以占松煤用脂、漆滓烧之,得烟极黑,名为漆烟,人称其墨“十年如石,一点如漆”;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“滓不留砚”,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。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,被世人誉为“墨仙”。他制的“松丸”、“狻猊”等墨品,具有“香彻肌骨,磨研至尽,而香不衰”的优点,被称为“墨中神品”,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,苏东坡写下“一如入海寻李白,空看人间画墨仙”的诗句悼念他。

歙 砚

我国四大名砚之一。因取石于古歙州(今歙县)的龙尾山,故称“歙砚”。歙砚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。歙砚石质坚韧,具有下墨快、不损笔锋、墨水不涸、洗之易净等特点,其中“坚润”二字体现了歙砚的特色。歙砚的品种繁多,其中以罗纹、眉子为上品。

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。据五代陶谷《情异录》记载,唐开元二年,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、杨沙等人的“龙鳞月砚”,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。可见,歙砚的传世至少有一千二百余年了。

由于歙砚石包青莹,纹理缜密,坚润如玉,磨墨无声,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爱,故在歙州设置了砚务,并把观工高手李少微招为砚务官;专理制观事宜。南唐后主李煜称澄心堂纸、李廷墨、龙尾枣心现为天下之冠,使歙砚声名益振。五代末,江南战乱,砚坑淹没,制砚业日趋衰落。直到宋朝景年间,校理钱芝到歙县任职,遣人找到了被淹没的砚坑,便采取措施,疏浚溪流,石乃复出,制砚业重又兴起。以后嘉右年间,再次征民工开掘。于是,歙砚生产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,精品不断问世,并涌现出以周全为代表的一批雕砚高手。在此期间,一些论述领砚的专著,如《歙州砚谱》、《歙砚说》、《歙石辨》也相继刊印。如今,在安徽省博物馆内,尚保存着一批解放后出土的宋代歙砚,其石质坚润细密,雕琢古朴雅洁,了无繁缛之饰,看后令人爽心悦目。

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,距今十亿年,是一种泥质粘板岩,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,距今四亿年,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。歙石的平均硬度,为四度左右,比端石高零点五度。由于歙石坚润,故有“多年宿墨,一濯即莹”的优点,为端石所不及。历史上,赞美歙砚的诗文甚多。如北宋书法四大家苏武、黄庭坚、米芾和蔡襄,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。苏轼有首诗云:“罗细无效角浪平,米丸犀壁浦云泓,午窗睡起人初静,时听西风拉瑟声。”同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的程度了。曾任端明殿学士的书法家蔡襄,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吟道:“玉质纯苍理致精。锋芒都尽墨无声,相如闻道还持去,肯要秦人十五城”把保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壁,这足以说明一方精品联现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。

宣笔

泾县产笔,历史久远。相传古代自有书契以来,我国便开始有笔,不过早期的毛笔很简易,也不叫笔。战国时期楚称笔为聿,吴称不律,燕称弗,到了秦代始称为笔。据记载,公元前二二三年,泰将蒙恬南伐楚国,路过中山(即现在宣城、泾县一带),得 到毛纯质佳的兔毫,遂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。后人因称豪恬为笔工之祖师,那么,这种以中山之毫所制的亲笔,应该说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了。

宣笔选料严格、精工细作,具有装模雅致,毛纯耐用,刚柔得中,尖圆齐健兼全的独特风格。唐、宋时代,宣城兔毫(又称紫毫)笔极受书画名获的仰慕和追求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脍炙人口的《紫毫笔诗》:“江商石上有老兔,吃刘饮泉生紫毫,宣城工人采为笔,千万毛中拣一毫。”又云:“每岁宣城进笔时,紫毫之价如金贵。”诗人耿伟在亲试宣笔后,欣然写 了《咏宣州笔》,盛赞道:“落纸惊风起,摇空邑露浓,舟奇与纪事,舍此复何从!”唐律把宣笔列为“贡品”,作了“岁贡青毫六两,紫毫二两”的规定。到了宋代,笔工巧匠辈出,制笔技术又前进了一步,笔杆的雕镂艺术也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。当时全国制笔业中,以宣城诸葛高、诸葛渐、诸葛元等名声最重。梅圣俞诗赞:“笔工诸葛高,海内称第一。”著名文学家苏东坡 应试时用宣州笔,经“终试不败”,遂“以为珍玩”,平生书字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,自谓除宣城外,不仅岭南无笔,就连“都下”亦无称心之笔。宣笔产于我省泾县,已有二千多年历史。因品质优良,曾被列为“贡品”、“御用笔”。宣笔选料精慎,工艺要求严格,主要以兔毛、羊毛、狼毛为原料,有“装潢雅致、毛纯耐用、刚柔适中、尖圆齐健”的独特风格。有260多个品种,其中“古法胎毫”、“梦笔生花”’、“莲蓬斗笔”等品种,为笔中精品。

宣纸

宣纸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宣纸生产主要集中在径县。宣纸因质地细薄、棉韧、洁白、紧密而著称于世。 以耐老化、拉力强及不变色为最大特色,有“千年寿纸”之称。红星牌宣纸获全国著名品牌。

宣纸宣笔产于泾县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。史籍对宣纸的记载,最早见于唐。唐乾符年间,书画评论家张彦远著《历代名画泪》中云;“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;用法腊之,以备摹写。”这说明唐代造纸术已颇发达,并开始把宣纸用于书画了,但制作水平尚不高,仍需“用法腊之”,方可“摹写”。

另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唐天宝二年(公元七四三年),江西、四川、皖南、浙东都产纸进贡,宣城郡一地献纸尤为精美。到南唐时,后主李煜监制的澄心堂纸。“肤如卵膜;坚洁如玉,细落光润,冠于一时”,可谓是宣纸中之精品。宋代大画家李伯时,曾用澄心堂纸画了一幅《五马图》,流芳百世。

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,即文房四宝。笔、墨、纸、砚之名,起源于南北朝时期。历史上,“笔、墨、纸、砚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。在南唐时,“笔、墨、纸、砚”特指宣城诸葛笔、徽州李廷圭墨、澄心堂纸,徽州婺源龙尾砚。

自宋朝以来“笔墨纸砚”则特指宣笔(安徽宣城)、徽墨(安徽徽州歙县)、宣纸(安徽宣城泾县)、歙砚(安徽徽州歙县)、洮砚(甘肃卓尼县)、端砚(广东肇庆,古称端州),元代以后湖笔(浙江湖州)渐兴,宣笔渐衰,改革开放后,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。

作为文房四宝的故乡的安徽宣城,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和饮誉世界的“中国文房四宝之乡”,所产的宣纸(泾县)、宣笔(泾县/旌德)、徽墨(绩溪/旌德)、宣砚(旌德)举世闻名,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。

扩展资料

1、毛笔的由来

传说,我们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。公元前223年,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,双方打得非常激烈,战争拖了很长时间。

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,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。那时,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,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,书写速度很慢。蒙恬虽是个武将,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。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,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。

那种笔硬硬的,墨水蘸少了,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,墨水蘸多了,直往下滴,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。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,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,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。

战争的间隙中,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。有一天,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。由于打到的兔子多,拎在手里沉沉的,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,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。蒙恬见了,心中不由一动:“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,不是更好吗?”

回到营房之后,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,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,试着用它来写字,可是兔毛油光光的,不吸墨水,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,不像样子。蒙恬又试了几次,还是不行,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。一气之下,他把那支“兔毛笔”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。

蒙恬并不甘心失败,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。几天过去了,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。这一天,他走出营房,想透透新鲜空气。走过山石坑时,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“兔毛笔”。蒙恬将它捡了起来,用手指捏了捏兔毛,发现兔毛湿源源的,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。

蒙恬大受启发,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,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“听话”,吸足了墨汁,写起字来非常流畅,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。

原来,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,经碱性水的浸泡,兔毛变得柔顺起来。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,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“幸”字上加了个“竹”字头,把它叫做“笨”(今日简写作“笔”)。

2、墨的由来

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,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。史前的彩陶纹饰、商周的甲骨文、竹木简牍、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。文献记载,古代的墨刑(黥面)、墨绳(木工所用)、墨龟(占卜)也均曾用墨。

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,至汉代,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。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,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,后来用模制,墨质坚实。

据东汉应劭《汉官仪》记载:“尚书令、仆、丞、郎,月赐愉麋大墨一枚,愉麋小墨一枚。”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,靠近终南山,其山古松甚多,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,极为有名。

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,其中还要经过入胶、和剂、蒸杵等多道工序,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。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,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。

墨之造型大致有方、长方、圆、椭圆、不规则形等。墨模一般是由正、背、上、下、左、右六块组成,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。

内置墨剂,合紧锤砸成品。款识大多刻于侧面,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,容易更换。墨的外表形式多样,可分本色墨、漆衣墨、漱金墨、漆边墨。

3、纸的由来

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。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, 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,焕发着独有的光彩。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。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人们是采用什幺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。

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, 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,遇事打个结,事毕解去。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,所谓"甲骨文"。在青铜产生以后,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,即"金文"或"钟鼎文"。再后,将字写在用竹、木削成的片上,称"竹木简",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"牍"。

同时,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。先秦以前,除以上记事材料外,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,比如著名的"石鼓文"。一般人们皆知,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。但考古发掘,却对此提出了疑问。这些古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。

从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,可以分别排列为: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,西汉中期的灞桥纸、悬泉纸、马圈湾纸、居延纸,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。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,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,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。

西汉初年,政治稳定,思想文化十分活跃,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,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。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,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。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,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。

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,使得书写工具得以普及,也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作出卓越的贡献。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,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,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。

4、砚的由来

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,及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,其中有一方石砚,砚有盖,砚面微凹,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,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。很显然,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。

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,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。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幺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,即取消磨杵或研石,而接近于砚呢?要直到两汉时期。

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,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,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。如此看来,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,才逐渐消隐,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,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笔墨纸砚



文房四宝
徽 墨
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、歙县、绩溪等地。距今已有千年历史。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,渗入20多种其他原料,精制而成。成品具有色泽黑润、坚而有光、入纸不晕、经久不褪、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,宜书宜画。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、桐油烟、特级松烟等。

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。创制人是奚超、奚廷父子。唐中叶至唐未,由于藩镇之乱,连年征战,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,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(今易县)南迁,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、新安之妙所吸引,遂定居歙州。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,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,又改进了捣松、和胶等技术,终于创制出“丰肌腻理,光泽如漆”,经久不褪,香味浓郁的佳墨。南唐后主李煜,雅爱书法绘事,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,井赐给“国姓”的奖励。于是,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。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。宋宣和年间,就出现了“黄金易得,李墨难求”的局面。

宋时,随着制里亚的繁荣,形成了“徽人家传户习”以及“新安人例工制墨”的盛况。黟县的张遇、黄山的沈桂、歙州的潘谷、新安的吴滋,等等,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。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,以制“供御墨”闻名于世,其“龙香剂”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;沈以占松煤用脂、漆滓烧之,得烟极黑,名为漆烟,人称其墨“十年如石,一点如漆”;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“滓不留砚”,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。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,被世人誉为“墨仙”。他制的“松丸”、“狻猊”等墨品,具有“香彻肌骨,磨研至尽,而香不衰”的优点,被称为“墨中神品”,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,苏东坡写下“一如入海寻李白,空看人间画墨仙”的诗句悼念他。

歙 砚

我国四大名砚之一。因取石于古歙州(今歙县)的龙尾山,故称“歙砚”。歙砚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。歙砚石质坚韧,具有下墨快、不损笔锋、墨水不涸、洗之易净等特点,其中“坚润”二字体现了歙砚的特色。歙砚的品种繁多,其中以罗纹、眉子为上品。

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。据五代陶谷《情异录》记载,唐开元二年,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、杨沙等人的“龙鳞月砚”,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。可见,歙砚的传世至少有一千二百余年了。

由于歙砚石包青莹,纹理缜密,坚润如玉,磨墨无声,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爱,故在歙州设置了砚务,并把观工高手李少微招为砚务官;专理制观事宜。南唐后主李煜称澄心堂纸、李廷墨、龙尾枣心现为天下之冠,使歙砚声名益振。五代末,江南战乱,砚坑淹没,制砚业日趋衰落。直到宋朝景年间,校理钱芝到歙县任职,遣人找到了被淹没的砚坑,便采取措施,疏浚溪流,石乃复出,制砚业重又兴起。以后嘉右年间,再次征民工开掘。于是,歙砚生产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,精品不断问世,并涌现出以周全为代表的一批雕砚高手。在此期间,一些论述领砚的专著,如《歙州砚谱》、《歙砚说》、《歙石辨》也相继刊印。如今,在安徽省博物馆内,尚保存着一批解放后出土的宋代歙砚,其石质坚润细密,雕琢古朴雅洁,了无繁缛之饰,看后令人爽心悦目。

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,距今十亿年,是一种泥质粘板岩,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,距今四亿年,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。歙石的平均硬度,为四度左右,比端石高零点五度。由于歙石坚润,故有“多年宿墨,一濯即莹”的优点,为端石所不及。历史上,赞美歙砚的诗文甚多。如北宋书法四大家苏武、黄庭坚、米芾和蔡襄,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。苏轼有首诗云:“罗细无效角浪平,米丸犀壁浦云泓,午窗睡起人初静,时听西风拉瑟声。”同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的程度了。曾任端明殿学士的书法家蔡襄,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吟道:“玉质纯苍理致精。锋芒都尽墨无声,相如闻道还持去,肯要秦人十五城”把保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壁,这足以说明一方精品联现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。

宣笔

泾县产笔,历史久远。相传古代自有书契以来,我国便开始有笔,不过早期的毛笔很简易,也不叫笔。战国时期楚称笔为聿,吴称不律,燕称弗,到了秦代始称为笔。据记载,公元前二二三年,泰将蒙恬南伐楚国,路过中山(即现在宣城、泾县一带),得 到毛纯质佳的兔毫,遂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。后人因称豪恬为笔工之祖师,那么,这种以中山之毫所制的亲笔,应该说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了。

宣笔选料严格、精工细作,具有装模雅致,毛纯耐用,刚柔得中,尖圆齐健兼全的独特风格。唐、宋时代,宣城兔毫(又称紫毫)笔极受书画名获的仰慕和追求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脍炙人口的《紫毫笔诗》:“江商石上有老兔,吃刘饮泉生紫毫,宣城工人采为笔,千万毛中拣一毫。”又云:“每岁宣城进笔时,紫毫之价如金贵。”诗人耿伟在亲试宣笔后,欣然写 了《咏宣州笔》,盛赞道:“落纸惊风起,摇空邑露浓,舟奇与纪事,舍此复何从!”唐律把宣笔列为“贡品”,作了“岁贡青毫六两,紫毫二两”的规定。到了宋代,笔工巧匠辈出,制笔技术又前进了一步,笔杆的雕镂艺术也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。当时全国制笔业中,以宣城诸葛高、诸葛渐、诸葛元等名声最重。梅圣俞诗赞:“笔工诸葛高,海内称第一。”著名文学家苏东坡 应试时用宣州笔,经“终试不败”,遂“以为珍玩”,平生书字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,自谓除宣城外,不仅岭南无笔,就连“都下”亦无称心之笔。宣笔产于我省泾县,已有二千多年历史。因品质优良,曾被列为“贡品”、“御用笔”。宣笔选料精慎,工艺要求严格,主要以兔毛、羊毛、狼毛为原料,有“装潢雅致、毛纯耐用、刚柔适中、尖圆齐健”的独特风格。有260多个品种,其中“古法胎毫”、“梦笔生花”’、“莲蓬斗笔”等品种,为笔中精品。

宣纸

宣纸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宣纸生产主要集中在径县。宣纸因质地细薄、棉韧、洁白、紧密而著称于世。 以耐老化、拉力强及不变色为最大特色,有“千年寿纸”之称。红星牌宣纸获全国著名品牌。

宣纸宣笔产于泾县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。史籍对宣纸的记载,最早见于唐。唐乾符年间,书画评论家张彦远著《历代名画泪》中云;“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;用法腊之,以备摹写。”这说明唐代造纸术已颇发达,并开始把宣纸用于书画了,但制作水平尚不高,仍需“用法腊之”,方可“摹写”。

另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唐天宝二年(公元七四三年),江西、四川、皖南、浙东都产纸进贡,宣城郡一地献纸尤为精美。到南唐时,后主李煜监制的澄心堂纸。“肤如卵膜;坚洁如玉,细落光润,冠于一时”,可谓是宣纸中之精品。宋代大画家李伯时,曾用澄心堂纸画了一幅《五马图》,流芳百世。

文房四宝【五律】笔墨纸砚胡秉言

翠竹化玉管,绝代四德全。
挥洒墨如意,苍毫劲健欢。
轻描凤漫舞,龙跃若惊天。
千古留佳作,神颖传万年。

醇烟百炼久,万杵臼中锤。
规矩方圆定,花鸟松鹤偎。
圭玄韵味足,砂麝聚青瑰。
存迹经年远,余香依旧挥。

塑身薄如翼,泼墨弄丹青。
鸿雁报音信,诗词诵韵精。
雅俗各品味,经典万年灵。
苦辣酸甜事,包容千古明。

秉承亘古奇,妙手绘端庄。
百世玩石友,松腴掭润香。
盘龙闹墨海,野露和乌霜。
厚重蓄神蕴,深沉存雅堂。

笔墨纸砚即是文房四宝.写作文章.笔记等所用的工具......

相关评论:


上一篇:
下一篇: